首页
学龄前
小学
中学
家有考生
微学堂
家庭教育
中国校园健康行动 > 家长学堂 > 家庭教育 > 正文

倔强的小孩都有自己的道理

文是博雅的一位粉丝妈妈所记录的真实经历和感触。也许其他爸妈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,在被孩子可爱的言行逗乐的同时,也请试着去理解孩子当下的感受。“倔强的小孩都有他自己的道理,话里都有另外的话,只有接受了他的感受,他可能才会告诉你”。

文 | 稀奇妈(波兰)

“爸爸,嗯——能不能,能不能圣诞节、给我买很多糖——”餐桌上,三岁半的妹妹微微侧仰着头看着爸爸,一边思考,一边继续着她的提议:“然后不给姐姐买,嗯——然后姐姐就没有糖,然后她就要吃我的糖,嗯——然后你就掐她……”

九岁的姐姐早就皱起了眉头,“妹妹!”她将嗓音调高了八度,如果不是妹妹平静的语调并没有传递过多敌意,她早就炸了。

爸爸和我两个人却忍不住大声笑起来,看到我们这反应,妹妹缩了一下脖子,将头偏靠向自己的左肩,轻撅起小嘴,微皱起眉头,“嗯~~”,她这个语气词发了阳平和去声两个音,有点羞怯带点恼火,我就知道我们的反应有些失当,或者说不够礼貌。

这是几年前姐姐教会我的常识,那时姐姐曾对我们类似的扑哧一笑提出过几次抗议:“不要嘲笑我!”我才知道,当大人看到孩子出乎意料的可爱表现而被逗笑的时候,孩子是这样解读的。姐姐当时对我的解释似懂非懂,直到几年后,她看到妹妹的一些行为也忍不住笑出声来时,才真正理解我每每扑哧一笑的原因和感受,那其实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赞叹:你真出人意料+你好可爱。但如果总是认为被嘲笑,一个内心有些敏感的孩子就容易挫了些锐气。

而这种不当行为的改善,也许仰仗不断练习,从憋着不笑到处变不惊,哈哈,还是别拧巴了;也许需要学会一下子可以理解孩子话里的话,这仍需要不断练习才能解题;但放诸四海皆准的简单法则也许是:把她看成个平等的家庭成员。如果是面对一个成年人的荒诞提议,自然而然的反应是继续听听他要干嘛。

但这些解决方案其实都是后来想的,能察觉到行为失当,我已经在心里给自己点赞,这是我作为母亲自我激励的小招数,平时用来克服挫败感和负疚感的。

电光火石之间,来不及细想,姐姐那里声音还高着八度呢。

这要按照心理医生的思路,姐姐此时的情绪起伏程度,与她多大程度被勾起对某些亏欠感、不公平的回忆成正比。

比如,有没有想起:妹妹出生后,她总要等到妈妈把妹妹哄睡了之后才能轮到给她讲故事,而常常是她那时已经抱着书睡着了,或者妈妈已经睡着了。诸如此类,或更有甚者。这个要先照顾妹妹的道理她已经懂得,并且能够理解,但那渴望、失落、被剥夺的感受并不因此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。我也只能做到找一些书讲一些类似的故事,让她知道每个哥哥姐姐都像她那样等待过、让步过,而且这些等待和让步,妈妈都知道。

男人总是头痛女人在吵架时把多少年的陈芝麻烂谷子都会翻出来,可能因为他们并不了解,在女人的心里,很多所谓尘封的事,都被某种类似的感受和情绪连着,同题集中着,拎起来是再自然不过的事,非常顺手。

扯远了,收回来。

我生老二的时候,医院给了个简单的新手父母知识宣传册,有一条我印象深刻,意思是当孩子做出危险动作时——注意,这是一个机会,让你多教会孩子一条安全知识。

后来我发现,这种思考方式也太实用了!用上了,立刻让你从诸如惊吓、焦虑、羞愧、愤怒、人际压力等情绪中解脱出来,将其看成教机,从而让自己专注于孩子和事情本身,“特别正能量”地思考和解决问题。

但这种思考方式是和本能反应相反方向的,hold不住时需要先给本能情绪一个缓冲时间,并不总是那么得心应手,运用之道存乎一心,关于这一点,我在《浪费一半的教机》里记录了另一个故事。

“好机会!”我都忘了那时有没有在心里对自己这样说。

好的教机在我看来,应该是生活或做事过程中自然而然遇到的、难度适中的、可以努力战胜的挫折机会。

现在就不错:姐姐对妹妹的话有误解,情绪有起伏却不太大;妹妹提议不大可能实现,遭受“嘲笑”有点受挫,但对方是爱她努力懂她的爸爸妈妈。

“嗯,妹妹的故事很复杂嘛!”我试图给个实话实说的赞许,为妹妹遭受了“嘲笑”的那点小退缩做些挽回(此时的妹妹刚刚在法语学校经过近一年的“失语”状态,开始愿意主动发言。)同时试图提示可能发火的姐姐注意到这个细节。我提醒自己:话不宜过多,否则容易被看成说教或者唠叨。

姐姐仍皱着眉:“为什么不给我买糖!”——得,我的话对姐姐半点作用没起。

“我们猜猜,妹妹为什么编排一个这么复杂的构想?妹妹想说什么?”

“妹妹想要一样东西,一样姐姐想要却没有的东西,是不是?”在没人搭茬之后,我转头问妹妹。“嗯——”她认可。

也许我提示的关键细节都没能提供明显的有效线索,又或者我心急没能留出更多时间等人反应,总之还是没人搭茬,孤独的我只好说:“我猜猜看:妹妹有时候会觉得姐姐有很多东西,可她没有,她想要,姐姐却不是每次都会借给她,妹妹想去自己拿,爸爸妈妈会说这是不对的,应该征得姐姐的同意……所以,妹妹也很想要反过来像姐姐那样。”

“可是——怎么就想到了掐人呢?”我左右转着脑袋轮流看向她们俩,面露困惑地请教。

“额——,因为我们俩刚才在说,怎么怎么了就掐你——”姐姐说。真是动物凶猛,呵呵。

“喔——”,我恍然大悟:“谢谢姐姐给我提供这个信息,这下我们就更明白妹妹的故事了,是不是?”

妹妹在笑,可我却是被打动。

没有背景的故事是不会完整的。

妹妹说:“爸爸,嗯——能不能,能不能圣诞节、给我买很多糖——然后不给姐姐买,嗯——然后姐姐就没有糖,然后她就要吃我的糖,嗯——然后你就掐她……”

景一:

家里的规矩是,只有过节才能名正言顺地要糖吃,而糖是她和姐姐都很喜欢的东西。妹妹把这个设想的场景定在了圣诞节,主角是糖。

背景二:

姐姐因为年长几岁,有以往积累的玩具和父母应学校大孩子的需求配备的新东西,妹妹虽有自己的,却不尽相同,也不如姐姐的多。即便是同一样东西,姐姐玩出的花样也更层出不穷,同时也不是每次都愿意借她玩、带她玩。姐姐已经开始有零用钱,每周可以自行支配买一次糖,我每次都被陪绑掏腰包为妹妹买糖。

妹妹对姐姐的生活的向往,我多少有些察觉和准备,也曾受教于“二胎前辈”。比如,姐姐上钢琴课,妹妹会要求和我一起敲门给老师送榨好的橙汁,如不事先说好,进去了就拉着老师赖着不走,如果哪次没叫她一起去,她就会很不高兴。诸如此类。

但这渴望似乎仍被低估了。这一次,妹妹在思考一个机会,实现一次和姐姐换位而处。而每个细节,都是她认真思考规则和可能性后提出来了:时机、事件、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,还包含了错误和惩罚,惩罚主体是家长而不是她。从这个角度看,其实是一个挺靠谱的提议,是妹妹努力认识世界、认识规则并且试图施加影响、达到目的的一次思考和行动。

我能做什么?

看到她的认识、努力以及渴望;提示她理清自己的渴望;忽略那些不当的认知,比如掐人;想一下有没有需要调整的环境,比如零用钱制度?

妹妹现在三岁半,我也陪她一起等待一个机会,进一步认清和肯定独特的自己,而不是紧紧追随姐姐的脚步。

后记

第二天放学路上,妹妹说:“姐姐,我有***你没有。”姐姐转头对我说:“妈妈真奇怪,她这样说我居然一点都不生气。”说这话时她眼睛看着我,我猜是期望得到她预期内的赞许,我说:“嗯,看来你开始理解妹妹话背后的意思了。”

我心里想着,没有一蹴而就,慢慢来。

想起另一件刚发生的有趣的事,四岁多的一个小男孩挡在妹妹面前,就是不让她上滑梯。

“为什么妹妹不能上?”妹妹哭着来找我,我问他。

“她就是不能上!”男孩说得斩钉截铁。

我点头,“嗯,你一定有你的道理,说给我听听?”

“女孩靠边!贝贝熊里说的。”他说得很笃定。

男孩的妈妈说:“贝贝熊的故事是说女孩靠边是不对的啊!后来小熊哥哥不是改了吗?”

我讲和男孩沟通的事交还给他的妈妈,转头对妹妹说:“哥哥想和你玩一本故事书里的游戏,可他还没准备好,我们先去玩旁边的滑梯。”

倔强的小孩都有他自己的道理,话里都有另外的话,只有接受了他的感受,他可能才会告诉你。

分享到:
来源:博雅小学堂  2017-05-13  9145 0
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城市联盟

上海市

重庆市

浙江省

山东省

黑龙江省

江西省

甘肃省

福建省

海南省

宁夏回族自治区

新疆维吾尔自治区

Copyright © 2011 chinaschool.org.cn,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07010518号

执行单位:中玉之天(北京)投资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:北京捷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